二零一二年十月初。
昌敬去了趟西藏,回来之后就好像变了一个人。
昌敬是谁?
首先他是一个产品经理,曾先后就职于微软、腾讯和百度;
其次他还是一个创业者,小米网上的爆品米家扫地机器人就是他的作品。
昌敬说:西藏之行很特别,特别是没有信号。
没有信号,没人打扰的时候,恰恰是思考最深刻的时候。
本文为昌敬经过深度思考之后,总结出的两点改变自己人生的思考。
把时间花在20%重要的事情上
去西藏之前,昌敬是一个劳模。
他工作有多努力?
基本上每天工作到十二点,每封邮件必读,事无巨细,任何事情自己都要去操心。如果一封邮件不读的话,他心里会感觉不踏实,周六日也都在工作,工作这么多年,基本也就没有休过假。
在微软的时候,即使休假,他也会和大家说:虽然自己在休假,但是手机也会开通,邮件也会回复。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业绩一般。
尤其是在2012年的时候,当时在百度的业绩只能说是一般般,而且当时自己的团队刚被百度收购,更要好好表现,因为如果表现不好的话,别人会说这笔收购不值。
后来他发现:自己之前的效率太低,其实在工作中,百分之八十的事情,做与不做区别不大,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事情是非常有价值的,而这些工作自己却做的不是特别深入。
在西藏的深度思考之后,他做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让他每天至少省出三个小时的时间,就是:除了个别三个人的邮件之外,其余人的邮件一概不看。接着和大家说:如果有事儿找自己,一定是微信或者打电话。
因为自己的爱好是玩越野,所以每天省下来的三个小时就可以去汽车改装厂,改装自己汽车的同时也是个思考产品的过程。
除了邮件,很多无关的会议,昌敬也果断选择不参加了。
因为之前工作中,自己生怕错过一些会议,错过一些重要的信息,但经过深度思考之后,昌敬只选择一些重要的会议才去参加,一般的会议就不参加了,省下来的时间并不是去看电影和玩游戏,而是更多的时间拿来思考,来把事情想透。
把时间花在20%的重要事情上,而做产品也是如此。
在2013年的时候,昌敬就和团队讲,其实产品百分之八十的功能,做与不做没有本质区别。
当时在百度的时候,内部有个规定:产品必须每周迭代一次。但是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大家并没有深入思考为什么要去做这次迭代,只能说是为了迭代而迭代,把大家都弄的很忙。
后来昌敬把这个规定取消了,强调每个版本只需要关注一个核心功能就好,一定要把这个功能打透,对发版时间没有要求。
比如:原计划3月1日发版,如果3月10日还没有完成,这个没关系,继续做就好,3月20日做好再发也可以,并没有对发版时间有那么严格的要求。
除非是这个版本和某个节日活动做配合,这个时候才对发版有要求,早十天和晚十天其实没有区别,但是如果这个版本晚十天发布,效果却很好,达到目的了,这个区别就非常大。
所以在2013年,昌敬的团队基本都是六点下班,因为很多功能砍掉了,产品的功能做的非常简单,没有多余的一个功能。
这个带来的结果是:昌敬在2013年的KPI完成了百分之九百。
原因并不是团队有雄才大志和勤奋,只是把所有精力放在了百分之二十的重要事情上了。
做对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
很多做产品的同学认为做产品最重要的是产品细节,而昌敬却认为:
关注产品细节,恰恰是做产品过程中最省力的环节。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只需要让一个完全外行或者小白去用你的产品,如果他用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不那么顺畅,这个直接改就好,所以这个其实是最省力和最简单的环节。
这其中最难的是:如何发现产品过程中的哪个点要做对?因为其实大部分的产品并没有在对的点去发力,却在一些不需要使劲的地方去纠结。
对于自己如何去做产品,昌敬认为最核心的就是:把方向想清楚,然后让合适的人来做。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那就自己培养。这样也能让自己更轻松,把自己解放出来,留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把事情想透彻。
深度思考并不是一个人在家里打坐,冥思苦想。可以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
阅读书籍;
没有打扰的一个人待着;
和高手交流等。
这些方式都可以去提升认知。昌敬认为:整个创业过程其实就是提升认知的过程,当你把很多事情想得很透彻的时候,其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方向没有思考对的话,其实对团队是一种损耗。
决策的精准性和产品的方向性是昌敬非常非常在意的,虽然很多人说方向是试出来的,但他认为,这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他更强调的是:在试之前把该想的东西想透彻,把事情背后的逻辑想的很清楚,有的放矢的去打,打的时候资源可能虽然不是很多,但可能会收到奇效,否则就是在浪费时间。
西藏的没有信号之旅,让昌敬有了深度思考的机会,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深度思考到底有多重要,可能王兴的概括还算比较准确:
大多数的普通人
为了逃避深度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uduzhe.cn/fb15dAgQ8VgdSBlJa.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