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今我们对“老光棍电影网”可能比较关切,我们都需要学习一些“老光棍电影网”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同时在网摘上收集了一些关于“老光棍电影网””的相关内容,希望朋友们能喜欢,朋友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所谓光棍,单身男子是也。
这个词总带着戏谑之意,就连现今这以其命名的节日,也是饱含调侃,供大众消遣。
电影界当然也不会放过他们,光棍形象始终在银幕上有着一席之地。
百余年来,华语电影史上“光棍”无数,而今天讲到的这一“条”堪称翘楚。
孤身一人,只有奶牛相伴。
执着求生,遍览抗战世情。
他的荒诞人生就像一幅警世图,沧桑与甘苦均留存在影像的笔墨之中。
黄渤奉献了一场伟大的表演。
而这些“伟大”都承载于作品里
——《斗牛》
1905电影网 高清点播《斗牛》
片中的“万人坑”场景
《斗牛》的故事开始于一场“灾难”。
鬼子扫荡,全村被炸,只剩牛二捡回一条命。
乡亲们的尸骸散落郊野,影片在此处力求写实,焦土惨肢,尽是战争之残酷。
奶牛活了下来
牛二并非完全孤独。一头奶牛也活了下来。
他们是“老相识”,牛二与它的瓜葛,实属命运“捉弄”。
此时,影片安排了闪回,开始交代前情。这种有规则地插叙,也成为本片的“叙事模型”。
这是一头“八路牛”。
八路军驻扎在村中时,产奶供养伤员,八路军战略转移后,被委托给村民保管安置。
乡亲们不敢怠慢,一场“抓阄”仪式后,牛二稀里糊涂地中奖,他成了光荣的养牛者。
闫妮饰演“九儿”
其实牛二也不是始终打光棍。他也曾明媒正娶,只不过媳妇还没过门,一切就都被战争粉碎。
他要娶的是“九儿”,一位外省嫁来的寡妇。
泼辣率性的她在村中横冲直撞,骂老祖打族长,俨然一位“女太岁”。
正是她的一通搅和,让牛二与八路牛结缘,而也是她的“莽撞”,给自己招来了这段姻缘。
作者在“九儿”的形象上做了一些隐喻式的设置。
刘海儿被梳成“桃子”的形状,就像额前的“纹路”,与奶牛的额头十分相似。
这是一种暗示,对于牛二来说,“九儿”与“奶牛”似乎扮演着相似的角色。牛二渴望与九儿相伴,但终究有缘无分,于是那种期望和情感就寄托在了奶牛的身上。
所谓伴侣,重点在于“相随相伴”。在这一点上,人与牛是平等的。
牛二与鬼子以死相拼
“屠村”之后,此地仍不平静。
牛二与他的奶牛伴侣就像“流水席”的主人一般,迎来了一波又一波“食客”。
鬼子的队伍来了又走,留下几位伤员驻守。阴差阳错,这些残兵还是与牛二狭路相逢。
正当牛二要以死相拼之时,八路军赶到,枪声大作、子弹横飞,日军被灭。而八路的队伍又匆匆离去,村里则继续是一人一牛“驻守”。
奶牛成了饥民们的“娘”
养好伤的牛二迎来了短暂的“好日子”。
自给自足,牛奶管饱。
可一群逃荒的饥民,再次打乱了生活。
牛二心善,分出牛奶喂养众人。可善意却并未换来善举。
奶牛生病,产奶不足,饥饿的人们打起了牛肉的主意。
牛二与领头的郎中撕破脸,双方对峙,你死我活。
最终,还是恶有恶报,鬼子之前埋下的地雷,成为这些泯灭良知者的丧钟。
牛二欲手刃日本兵
送走了“黑心狼”,再迎“鬼子兵”。
一位落单的日本伤员与牛二再度遭遇。
不过,你死我活的局面并未出现。那只是一位老实的日本“后勤兵”,没杀过中国人,还为奶牛治好了病。
牛二打消了杀他的念头,让牛驮着受伤的他去山上暂避。可意外的是,在山上又冒出一位走散的八路军。
八路见鬼子,两眼喷火,掏出枪就要结果其性命。结果鬼子也抢了牛二的猎枪,任牛二如何劝解也是徒劳,一阵火并,两人同归于尽。
牛二扛起炸弹,要与土匪拼命
牛二再次牵牛下山,土匪早已等在村口。
他被捆住,塞在枯井里。奶牛也被土匪强行“配种”。
这一次,解决问题的是一场轰炸。
在尸体堆中爬起来之后,牛二彻底死心。
他带着奶牛回到山上,再也不下来了。
鬼子、游击队、八路军、饥民、土匪。
牛二和奶牛见识且经历了抗战时期的各个群体。
他们俩就像“试纸”一样,检验着战争中各类角色的“真容”。
上山后,牛二终于换来了安宁
上山后的“二牛”,就像在演出《等待戈多》。
与那部荒诞戏剧不同的是,多年后,所等待的八路军还是来了。
然而奶牛并未“物归原主”,因为八路军“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即便是拿出字据也不行。
牛二几年的坚守似乎没有了意义。
事实上,他心里早已不在意此事。
“别害怕,什么都能过去呀。”
最后这句台词,就像冥冥中的一条“咒语”。它的神力庇佑牛二活下去,也让抗战中遭受磨难的亿万民众延续生机。
《斗牛》近乎于黄渤的独角戏,而牛二这个角色,可以说非他莫属。
影片发生在沂蒙山区,黄渤的青岛话虽然与当地的口音略有差异,但整体上依然成立。
导演管虎又是老相识,知根知底,合作起来毫无障碍。
同时,“牛二”性格老实,不出头、不争抢,一心想过自己的日子,偶尔蔫儿坏,也仅是小打小闹。如此典型的小人物,与黄渤的形象无比契合。
成片的效果也验证了影片出色的选角。
总结下来就是两个字:合适。
在合适的情境中,使用合适的演员,好戏也就应运而生。
影片所有演员均操着一口方言。与如今很多抗战剧通篇的普通话相比,无疑是更尊重现实的设置。
而黄渤的山东口音,也成为“牛二”这个人物最出彩的部分之一。
山东话是黄渤的乡音、“母语”,让一位优秀的演员尽情地讲自己最熟悉的语言,自然如虎添翼。
所有台词都被他内化为人物的语言。
片中,牛二与奶牛有大段的“对话”。这种“对牛弹琴”,台词若有一丁点不够真实,或口气出现一丝别扭,都会令整段戏、甚至是整个人物垮掉。
黄渤的乡音,撑住了这些“人牛对手戏”。你会觉得,他是在和朋友聊天,那种松弛的状态已有戏人合一的境界。
事实证明,创作现实背景的影片时,努力去接近生活,是一种合适的态度。
语言上的“合适”,是《斗牛》成功的基础之一。
黄渤的形象,与“牛二”的性格和状态无比契合。
“牛二”只是一位普通的光棍。
他没有英雄气,大义凛然主动杀敌的事情他做不出;主动请缨,为抗战“舍己喂牛”的境界他也达不到,后面所有的勇猛和坚守都是形势所迫。
好在,他是一位善良的光棍儿。
他完全可以甩下奶牛自己脱身,但一听见牛叫,心里就不忍,还是要回去搭救。
他本要结果了那个受伤的鬼子。可看见那人治了奶牛的病,还拿出自己父母的照片,他就再次软了下来。都是爹生妈养,斩杀别人家的儿子,他下不去手。
正是这种善良,令他在时势的推动下,做了一件“伟大”的事,虽然代价是他的余生。
黄渤的脸不“像”明星。如果他不做演员,没有走红,放在人群中绝不会有人注意。而这种平凡面相恰好符合“牛二”的定位。
或喜感、或凄惨,时而小人得志,也会豪气干云。这种丰富性,还真只有黄渤那张脸才能承载。
当语言、容貌、性格等等外部条件都严丝合缝之后,黄渤的演技就成了整个人物的催化剂。
那些强大的技艺体现在一些细微处。
得意时,牛二都会唱某一首“小艳曲儿”。虽然歌词都一样,但每次唱起时,黄渤的处理都不同。
这是在配合每一场戏的具体情绪。
影片尾声,在山上生活已久的牛二终于等来了八路军。山上生活“少盐”少语,他变成了“白毛男”且语言能力已退化。
黄渤准确地拿捏着那种含混的语音,在语速和音调上都做了恰当的调整。
优秀演员的分寸感,可见一斑。
导演管虎在《斗牛》片场
谈论一个成功的角色,不应该脱离整部作品。
因此,我们不能只讲那位“光棍”的好话,而忘记提起背后的“光棍制造者”——导演管虎。
管虎1968年出生,1994年拍出处女作《头发乱了》,导龄已有二十余年。
作为导演,他颇为勤奋且没有“艺术家包袱”,短片、电视剧、电视电影、大制作电影,来者不惧。
《杀生》《老炮儿》《上车,走吧!》
按说“光棍”是他作品中很常见的人物形象。
除《斗牛》之外,《杀生》中的“牛结实”,《上车,走吧》里面的“小巴兄弟”,包括《老炮儿》里的“六爷”,都算是比较典型的“光棍”。
管虎的作品都重故事,每个故事中也都有难忘的人物。他对影片戏剧性的雕琢以及人物内心的挖掘,是保证这些形象“站稳立定”的秘诀。
屠村前后,画面对比
前文提到,《斗牛》的故事从日军“屠村”开始,牛二捡回一条命,之后开始规律性地闪回。这种叙事上的变化,一方面在中和影片的残酷与黑暗,另一方面也是在填补“牛二”的内心世界,让这个人物丰满起来。
闪回的段落满是欢笑。“九儿”让全村“鸡犬不宁”,牛二也跟着遭罪。那时候的村里人丁兴旺、热热闹闹,带着一种“温馨的滑稽”。
这与正常时序的戏份形成强烈反差,死寂与喧闹,管虎是在用气氛差异去表现战争的恐怖。
牛二与九儿的感情也在闪回中做了交代。两人虽然吵闹,但内心还是互有牵绊。这样的故事令人心生暖意。
然而,闪回却都是在牛二最凄惨无助的时候插入,所制造出的反差感无以言表。
惨案发生前后,不同的人生,让牛二的形象更饱满,也将画笔伸向角色的内心。
《冬至》中的陈道明
管虎当年靠电视剧成名。一部《黑洞》,刷新了中国警匪剧的高度。之后的《冬至》更是风格鲜明,堪称国产犯罪悬疑剧中的顶尖之作。
这些作品的氛围都营造得非常出色。
看过《冬至》的观众一定记得陈道明黑布蒙身,潜入银行挪用钱款的镜头。这种“黑色影像”与其小职员的定位形成巨大矛盾,张力十足,调动着观众的神经。
《冬至》的故事发生在某水乡。小桥流水的雅致与安逸,映衬着背后欲望追逐的不堪。这又是一种极致的反差。
努力制造反差,在反差中释放凌厉而理性的风格,是管虎作品的一大特点。
《斗牛》也是一样。
全片以青灰色调为主,力求营造战时的冷寂。
屠村前后,不时插叙的对比手法,也是在强化反差与冲突。
牛二与那些走马灯一般的“过客”之间,也是一种对比关系。牛二就像一面镜子,让各种人都现出了原形。
在多维度的手法下,《斗牛》呈现出一种荒诞与深刻并行的状态。你会跟着牛二放声大笑,却也能被他的遭遇戳中心窝。
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电影,《斗牛》除尽力遵循历史之外,在剧作上也十分用心。
主人公“牛二”是抗战中亿万普通民众的缩影。
他们也许没有舍身为国的境界,但内心始终留存着善念。
管虎借牛二的口,用最通俗的语言,讲出了许多老百姓对于战争的想法。
就像牛二面对日本兵时的这两句台词。
不登大雅之堂,但却蕴含着世间最朴素的道理。
不“剥削”抗战内容,不掉入史实还原的教条。管虎的《斗牛》利用一个精准的切入点,以普通民众为轴,摆出一道“战争众生拼盘”。其定位和手法都十分恰切,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优秀的抗战题材影片之一。
管虎与黄渤在《斗牛》片场
作品与角色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好的演员塑造出精彩的人物,为影片增色,而优秀作品也能给角色一个充分释放的舞台。
黄渤和牛二,管虎与《斗牛》,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一个最经典的“光棍”形象。
任何事想做到顶级,除百倍努力之外,还需要一些机缘。
《斗牛》,就是主客观条件皆佳的产物。
这样的佳作可遇而不可求,希望中国电影能多行几次创作的大运,多留下几位闪光的人物。
做光棍容易,拍光棍是“高科技”
往期回顾
本文来自1905电影网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uduzhe.cn/fb488B2pUXAlcDFc.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