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石鲁,1977 李江树 摄
时间令它化蛹为蝶
文/李江树
(序二摘编)
一
摄影者是手持相机的人文主义者。摄影者所有的思想与理想,对被摄对象的解释与评价,于一瞬间融入的深度,一个意义点或同时并存的数个意义点……上述种种,无不是摄影者向自己、向彼此、向众人、向上苍的说话方式。
没有什么过时的题材,凡具有社会纪实意义的图像都是作者留给世人和后人的一份资产。它简朴、冷峻地展开着一个个曾经的事实。
具有纪实韵味的作品是作者献给世人的一份礼物,它冷冷地展示、叙述。残酷的真理甜蜜的谎言你更接近哪一个?由这一价值评判发端,摄影师返还了图像的原乡。我们现在是冷静的观察者而不是热烈的感受者,我们采取的是简朴、简约,冷峻、冷静的叙事风格。
纪实的拍摄者是秉持着自己的立场的。纪实是一种姿态:它包含着对人物、对社会环境的分析,对现实的质疑以及对丑陋堕落发起的胜负未卜的宣战。
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沈从文,1979 李江树 摄
诗人李季,1978 李江树 摄
画家黄胄,1979 李江树 摄
二
从摄影语言来说,纪实的瞬间可能是艺术的也可能是非艺术的——为什么非得是艺术的呢?某些特定的时侯,过于艺术化的语言反而成了述说历史的一个阻碍。故而,对于纪实摄影来说,物像自身的内涵是首要的,摄影语言是次要的。
今天,对打算把纪实摄影作为自己摄影追求的新一代的建言是:几十年后想要聚沙成塔,持存饱满的、系列的,见证社会、见证历史、见证人生的图景谱系吗?那从下一刻起,就不但要对尖锐的,还要对没有戏剧性、没有视觉冲击力的,缺乏设计元素和形式美感的,不具有“决定性瞬间”的时间流的某个点、空间场的某个面——对这些个瞬间也给予关注。总而言之,我想要说的是,平淡或许更接近本质。
平淡中的张力不表现为形式或表象,而在于思想和内在意义。
医学家林巧稚,1979 李江树 摄
教育家孙敬修 ,1980 李江树 摄
考古学家夏鼐 ,1982 李江树 摄
三
好照片可以是迅疾拍出的,也可以是长久“等”出的,许多上佳的画面正是构思在先。
“决定性瞬间”与“非决定性瞬间”在摄影史上都产生了许多杰作,二者在各自意义上凸显着自身的价值,只不过是不同境况的两种修辞而已。
每一位成熟的摄影者都会以自己的好恶对世界摄影史进行检索——他们需要有一个精神参照系。在这一过程中,能找到一位与你相投的大师是你的幸运。他们或许因不合时宜而命运多舛,没能成为公认的大师,但美丽的曲线并未中断。枝梢上那一只鸟没有了,与那只鸟相同的鸣叫声在继续着。他们身后的某天,会有人重新看清他们坚卓的身姿,并用自己的作品重又吟诵着他们曾经的诤言。
演员、作家黄宗英,1983 李江树 摄
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1983 李江树 摄
雕塑家杨淑卿,1983 李江树 摄
四
摄影者用相机发言。摄影在他那里不仅仅是一个事物的视觉见证,他的摄影本身就是对某方面的升华和点睛。空间、时间、运动、物质、光,这五项之外,还要加上摄影者的意识。
社会纪实摄影与追寻观念或精神幻象的视觉艺术家们不同。在视觉艺术家那里,照相机只不过是给了他们一个重新解构和重建时空的方式和机会。他们将生活中有意蕴的东西剥离出来,形成以自身为主的导演式拍摄。
先分清自己要干什么。如果是社会纪实,那就不是精心打造而是精心截取。无意义的倾向会使摄影者滑向游戏,滑向纯视觉、纯触觉。
没有对现实的拒斥就不会有对现实的超越。结构也是一样,它完美的那一处是因为你排开和拒斥了无数的不完美。艺术家要在一般现在时中,表现他与物体在某一个神秘的当儿那种既恰切又熨帖的联结。经验与想象是重要的,然后才是如何表现。这之间的密码就在你手中。你要感恩,你闭目幽思:不是别人而是由你来干了这一件事——这是冥冥中对你的特别邀约。
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锺书,1985 李江树 摄
画家、敦煌学专家常书鸿,1985 李江树 摄
考古学家俞伟超,1986 李江树 摄
五
人是一种时间性存在。“时间就是创造,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亨利·帕格森)“强调现在的主观性的时间并不具有客观意义。这是人们必须接受的概念。……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区别无论多么强烈,其实只是人们的幻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时间唤醒少年,催发中年,蚀刻老年。沙漏是看得见的时间,钟声是听得到的时间,流水是摸得着的时间。
在长江发源处——格拉丹东雪山,在太阳每天诞生和死亡的地方——沙漠的地平线处,我们都曾感到过时间的停止。参照物在寥廓沧溟、默默万顷中所表现出的超时空的稳定性使我们的灵魂有了一个宏大的安放,思绪在参与自然轨迹的运转中被归拢、被溶解掉了。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时间滚荡着。时间具有弹性,空间是时间的节奏;瞬间是时间的被切割,是行为的活动场所。瞬间做着线性传承,把瞬间接续下去便有了永恒。
音乐家王洛宾,1993 李江树 摄
舞蹈家王玫,1993 李江树 摄
历史学家阎步克,1994 李江树 摄
六
某些人长时间地关注着某一类主题和使用着某种手法,他们不会被公共意识和大众意识收编。即便对历史,他们也有自己的查验标准。作品中有时代的印记,但艺术家并不是时代的奴隶。自发——自觉——自由,对于摄影艺术家,现实有两个层面:日常的现实和已经成为文本(拍下来)的现实。文本的现实不但比日常的现实更为本质更为广阔,它还在压入了历史感的同时体现着强烈的个性化。
唯有“常戚戚”之人才总会在时代的转折期丧失自我、常感失落。因为他们总在环视周边,顾及他者的说法;总是跟风搜觅线索,顺势从众而为。他们从来也不曾搞懂,一个时代在历史的川流中也只是“某个时代”。
在“某个时代”中,政治、社会、城乡事项、族群细节的图像何其珍贵。历史的旅痕只在那一瞬,之后便永远消泯,不再归返。
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1996 李江树 摄
诗人、剧作家贺敬之,2014 李江树 摄
社会学家李银河,2015 李江树 摄
七
面对一帧帧勾绘社会,梳理民生,在改弦辙易辙中四时代御的生存景观,当下的和今后的各色人等会发出不同的感慨。这不是摄影者要操心的。他们的着力点是:依照自身特质,用个性化的方式勾连历史的碎片、截断文明的流失,把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是一个传递的过程:摄影者通过所拍的照片进入了他人的生活,他的照片又令观者感同身受。在这其中,摄影者是一个信使,一个理念的传谕者。
“小说家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政治家,而是‘存在’的踏勘者。”(米兰·昆德拉)这种“存在”在摄影中是俄顷的,每一格都被删除了连续性展现,都被删除了“之前”与“之后”而直接走向事物中心。越是成熟,风格也越趋单纯。
摄影家袁毅平,2016 李江树 摄
画家靳尚谊,2021 李江树 摄
武术家(意拳第三代传人)薛嗣奇,2021 李江树 摄
八
经典的意义在于不会简单地追随时尚,甚至不会追着时代随波浮动。较之我们,新一代面临的会是一个复杂得多的环境。
当然,永远会有人在思索着如何让摄影变得更加纯粹。在他们那里,摄影可以是擦拭心灵、令自己更清楚地看到生命本源的一种方式;可以是对真理的一个转述;也可以被视作是以劳动的方式所做的一次次祈祷——如同农民每一次挥锄就是一次祈祷,每一次舂米就是一次祈祷……
今天即将过去,巷子里已掌起昏黄的灯火。我们收拾着家什。赶路即生活——前面有多种可能的生活。明日雄鸡司晓便踏上旅程。
画家闻立鹏,2021 李江树 摄
摄影家茹遂初,2021 李江树 摄
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哈亦琦,2021 李江树 摄
相关推荐
书名:《追光者:一个人和76幅肖像的时代记忆出》
版社:西苑出版社
作者:李江树/摄影 王志勇/撰文
ISBN:978-7-5151-0931-2
开本:16
成品尺寸:170×240
出版时间:2025年2月
汉语词表主题词:摄影艺术
搜索关键词:文化名人 人像摄影 黑白影像 李江树
内容简介
本书既是一部人像摄影集,又是一部以人物为主题的文化散文集。书中收录了摄影家李江树1977年—2021年间拍摄的七十余幅(组)黑白肖像,摄影家的多年好友,作家王志勇则以文化散文的形式讲述了这些照片的拍摄过程以及被摄人物的人生经历。
七十余位被摄者中不乏钱锺书、沈从文、常书鸿、王洛宾等文化名人,也有夏鼐、石鲁、吴阶平、李德伦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更有常玉龄、王时香、贺翠花、田惠萍这样默默耕耘一生的普通劳动者。他们都是近百年间中国各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奉献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践行者、记录者和讴歌者,是一个时代的具象缩影。
作者简介
李江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大众摄影》编委。首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2007年)获得者,2009年获评“中国60位杰出纪实摄影家”,2024年获“年度中国摄影家”称号。23岁时拍摄的《画家石鲁》,获“共和国50年新闻奖”(1999年)并入选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被摄影界认为是“一个破冰时代到来的艺术标识”。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西班牙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王志勇,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发表各类作品近百万字,倾心于近现代历史文化研究,曾出版专著《曾经风流——40位民国女性的命运沉浮》。
目录
序一 活在那几个瞬间——人像摄影的探索
序二 时间令它化蛹为蝶
石鲁: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沈从文:他是一部未写出的小说
周扬:说不尽的周扬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张光年:啸歌于危难之际
李季:中原厚土 大地耕诗
吴作人:花常好
黄胄:画界“驴贩子”
林巧稚:“万婴之母”
常玉龄:为技艺终身不嫁
孙冶方:经世济民为苍生
孙敬修:活在故事里的人
周思聪:只将此生付丹青
瞿希贤:生命如歌
夏鼐: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李德伦:中国交响乐之父
萧三:这是最后的时刻
沈兹九:谁能优雅到老
张洁:爱,是不可或缺的
贺翠花:乡村女教师
韫和:从公主到平民
严文井:井淘三遍吃甜水
叶文福:铁血柔情
黄宗英:生命中所有的灿烂
新凤霞:评剧皇后
古元:大地之子
庞壔:赓续艺术之火
杨淑卿:如果美是可以塑造的
廖梦醒:梦醒时分
舒群:来自东北的“硬汉作家”
骆宾基:谁人信高洁
张承志:游牧的书斋
柯岩:不老美人松
邵燕祥:左手诗歌,右手杂文
钱锺书:“围城”内外
常书鸿:敦煌的守护神
吴阶平:中国泌尿外科的奠基人
贾兰坡:我们来自哪里?
俞伟超:发掘考古学中的诗意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长着外国面孔的中国人
陈叔亮:相期珍重如椽笔
萧军:文坛的“拼命三郎”
“红色娘子军”的女战士们
王时香:“红色娘子军”连指导员
李昭英:“红色娘子军”战士
丁善德:语言的尽头是音乐
陈钢:破茧成蝶
陈传熙:银幕后面的音乐指挥家
王洛宾:“西部歌王”的苦恋人生
王玫:我们怎能区分舞蹈与跳舞的人
蔡澜:吃喝玩乐也封神
田惠萍:和“星星的孩子”一路同行
王十川:残而弥坚,金石可镂
陈嘉映:哲学的姿态
梁治平:男儿学富五车书
阎步克:读史改变认知
张培豫:繁华落尽见真淳
沈培艺:梦里落花
孙毓敏:戏里戏外
周国平:智慧是怎样炼成的
贾樟柯:县城小子大导演
鲍蕙荞:倾诉与倾听
张淑珍:周作人的保姆
贺敬之: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郑敏:一叶未凋
袁鹰:鼓荡起文学的双翼
史超:三更灯火五更寒
李银河:追求有趣而独立的灵魂
袁毅平:化作东方一抹云霞
王超慧:琴心三叠
靳尚谊:游弋在光影与色彩的世界
薛嗣奇:功夫大成
闻立鹏:“红烛”依然燃烧
茹遂初:用相机记录与探索
崔志强:刀笔相参师吾心
哈亦琦:好风凭借力
跋:每个人都是发掘不尽的
内文试读
本文来自中国摄影家杂志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55aB2pUUwhcB1Q.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