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宁》故事是说有个叫王子服的人,幼年丧父,然而他脑筋聪明得紧,书读得极好,他的母亲甚是关爱他,因此轻易不让他到郊外去游玩。
一年元宵节时,与舅舅家的表哥(吴姓)郊游时,一眼相中了一位绝美的女子(即婴宁)。回家后王子服茶饭不思,相思成病。王母眼见儿子日渐羸瘦,忧心不已,适逢吴表哥来家里,于是便嘱咐吴表哥代为询问。见到表哥后,王子服如实相告,吴表哥倒是没当回事,说是要帮他代为寻找那位女子,如果女子没有许人家,就为他做媒。
王子服听吴表哥为自己的单相思如此尽力,心中也就有了盼头,于是开始吃饭,心情也开朗了不少。可惜的是,吴表哥找了许久恁是没找到婴宁,几天过后,到了王家,开始随口说谎——说是找到了人,而且十分凑巧,婴宁就是他姑姑家(也就是王子服姨娘)的女儿,家就住在西南的山中,离他们住的地方也就三十余里。
王子服听完吴表哥的谎话,胃口更好,心情也就更好。但是时间长了,他见表哥那边久久没有消息,托人捎信请吴表哥来,吴表哥也推脱不来,于是心情渐渐坏了起来。王母见状要给他说媒再找个对象(之前已经有了一个未婚妻,只是未过门便去世了),被他给坚决拒绝了。
王子服想起他表哥说的谎言,觉得也就离他家三十多里路,大不了自己去找。
于是,王子服一个人去吴表哥说的地方去找婴宁。没多久便到了一个村庄,因缘凑巧遇到一个老妇人,更巧的是婴宁就是老妇人的女儿,更更巧的是这个老妇人居然真的是王子服的姨娘(即吴表哥的姑姑)——合着王子服的表哥随便撒的谎居然成了真。
在姨娘家,王子服毫不掩饰自己对婴宁的喜欢,但婴宁却是口无遮拦,将王子服对她的表白如数告诉了她妈,不过她妈妈倒是没当回事。不久,王子服家人找来,他姨娘便将婴宁托付给了王子服。
到了家里,王子服如实告诉自己母亲婴宁的情况。而他母亲却说自己的姐姐早就死了,不可能还活着,也不可能有个这么大的女儿。吴表哥也是云里雾里不知何事,思索良久,不禁恍然大悟,不仅说出婴宁的名字,还说婴宁是狐精和他另一位秦姓姑父生的。
此后,婴宁便住在了王子服家,两人虽然还没办婚礼,但已形如夫妻。
婴宁本身也讨王母喜欢,但就是整天娇笑、憨笑、狂笑不止。也因为喜欢笑,家里的仆人们犯了错,怕被责罚,就找婴宁同去见王母,而王母也总因为婴宁的笑而免去仆人们的责罚。
王子服家的院子里有一架木香,婴宁便经常爬到架子上摘花玩赏。王母看见了则会训斥婴宁,但婴宁却是不管不顾。如此经常爬高玩耍,最终被邻居家的儿子给看见了。见了婴宁美色,更是看见婴宁不避开他而且笑容不减,以为婴宁对他有意思。
见了邻居家儿子的那副色鬼模样,婴宁于是便有意捉弄邻居的儿子,用手指了指院墙便离开了。
邻居家的儿子色心大动,一到晚上便来到了院墙下,隐约看见婴宁站在院墙边,便急急上前行苟且之事。哪知不仅没得着快乐,反而痛苦不堪。再细细一看,发现自己刚才抱着的是一截枯木,等他父亲和妻子听见他的哀嚎前来查看,还在木头上发现了一只毒蝎子。邻居老头因此将王子服告上官府,幸赖父母官贤明,加之爱惜王子服的才华,因此并未加罪王子服,反而要责罚邻居老头,得亏王子服相救才免了一顿打。
王母因此责怪婴宁不分场合地笑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哪知就此一说,婴宁自此不再笑一声,不论如何劝勉,也没有笑容显露。
不久,婴宁却哭求王子服寻到葬在荒野的养母(即王子服的姨娘)骸骨,将其和秦氏姨父合葬。没多久,婴宁为王子服诞下一子,这个孩子也如婴宁一般,见了生人不害怕,而且见人就笑。
在文后的评论里,但明伦着重评论了笑与花的相互联系与转换——写花写笑再写人。婴宁的笑是这一整篇故事的内在骨架,花便是外在的皮相,花与笑构筑起了婴宁的形象。便是最后婴宁不再一笑,反而悲伤亦是一种反衬,让人反而更留恋她的笑,何况故事最后也仍是结束在笑之中。
篇末,作者则认为婴宁憨笑看似全无心肝,实则心思细腻,洞悉世情,笑是婴宁的伪装。
细想来婴宁本是狐精与人类所生,更是由鬼魂养大,就算一个正常的人缺失了父母之爱,也极易变得孤僻,而婴宁的这种情况,应该既容易孤僻,也容易自卑。而她出场时的状态则是笑容满面,表现出的是一种开朗而幸福的面貌,这与她的生长经历是有一定的矛盾的。
再品一品这个故事,如果吴表哥的随口胡诌并不是随口的呢?故事一开始他邀王子服郊游,却恰好有事离开,以致王子服与婴宁巧遇;故事的后边,他又恰到好处地点明了婴宁的来历。吴表哥如果是一个普通人,这个故事是成立的;如果他不是一个普通人,这个故事依然还是成立,只是所有的巧合都会是刻意的。
另文中王子服介绍婴宁时说是姨母家的女儿,王母吃惊下脱口而出说自己没有姐姐,何来的外甥。后来问了婴宁,婴宁说自己姓秦时,王母又说有一个姐姐嫁给了秦氏。此处的矛盾,如果解释的话,第一种解释:前说是指没有在世的姐姐,后说便也自明了。第二种解释:前说是指王母没有嫡亲的姐姐,后说所指则为堂姐。
最后的最后,王子服固然对婴宁一见钟情,但是婴宁说不定对王子服也是一见钟情的。婴宁初见王子服时遗花于地,又给王子服给捡了起来,但明伦在文间评论说“曰‘个儿郎’而遗花笑语自去,其有意耶,其无意耶?”
本文来自孟秋言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b97B2pUUAFcB1A.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