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属于什么罪(关于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

●行为人肇事后急于逃避责任而逃逸,其既未查看被害人情况,也未作任何处置即逃离,行为人应当承担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责任。

●行为人发现被害人受伤较为严重,为了逃避责任,故意将被害人放置在光线昏暗或者隐蔽地点,之后由于其他车辆发生肇事等造成被害人死亡,行为人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行为人将被害人移到路边比较安全的地方,希望其他人看到并给予救助,但被害人其后因其他车辆交通肇事等原因造成事故并死亡,行为人应否承担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责任,要看被害人伤情严重程度。

●行为人以为被害人死亡而故意将其放置在容易被其他车辆碾压的位置或者用杂物进行掩盖致使被害人因再次发生等原因死亡。由于逃逸行为仍是被害人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仍然可将此种情况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

刑法第133条规定,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行为人肇事后逃逸,出现被害人死亡后果是否均适用中因逃逸致人死亡规定,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2000年最高人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具体应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第5条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一般情况下,行为人发现被害人已经受伤或可能受伤,为逃避责任而逃逸,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应当适用《解释》第5条规定,按照因逃逸致人死亡进行处理。但在特殊情况下,虽然行为人逃逸后出现了被害人死亡结果,也不一定适用上述规定,如何具体定性需要看行为人的主观心理以及对被害人的处置行为。对此,笔者根据实践中出现的几种特殊情况分别进行分析。

行为人肇事后立即逃逸致人死亡

行为人肇事后急于逃避责任而逃逸,其既未查看被害人情况,也未作任何处置即逃离。此时被害人显然处于一种危险状态,行为人未进行任何救助,应当承担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责任。比较特殊的是,如果被害人在行为人逃逸后恢复了行动能力,离开了肇事现场,然后又因其他车辆交通肇事等致其死亡。后一交通肇事人固然应当担责,但前一交通肇事人的行为是否还符合因逃逸致人死亡?笔者认为,被害人虽离开现场,但因前一交通肇事行为造成被害人行动迟缓、反应慢,没有及时躲避后车肇事,那么前一交通肇事人也应承担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责任。前一交通肇事人交通肇事后逃逸,并没有消除被害人因交通事故造成的危险状态,前一交通肇事行为或者是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直接原因或者是重要因素,故应当承担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后果。

行为人挪动被害人至易受伤害地点后逃逸致人死亡

行为人发现被害人受伤较为严重,为了逃避责任,故意将被害人放置在光线昏暗或者隐蔽地点,之后由于其他车辆发生交通肇事等造成被害人死亡。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行为已经构成了故意杀人罪,那么这是否同时符合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情形?这要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是否包括故意。

就刑法理论界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有人认为,刑法中的这一规定只适用于由交通肇事罪转化成的故意犯罪,即罪过形式为故意。因为行为人事后常常辩解自己认为会有其他人救助,没有想到被害人会死亡,对于这种行为人存在过失的情形,如果不按照因逃逸致人死亡进行处理,将使该加重处罚的规定大打折扣;而且,故意杀人罪的最高刑罚是死刑,远远重于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罚,所以因逃逸致人死亡不能容纳所有的故意致人死亡,否则该条规定有可能被犯罪分子所利用,藉此手段故意杀人以逃避或者减轻责任。也有人认为,刑法中的这一规定既适用于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跑,因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况,也适用于因间接故意致人死亡的情况,但不包括直接故意致人死亡。如有人认为,肇事后逃逸,不能排除行为人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持放任态度。这种观点排除了直接故意这种主观恶性最大的情形,有一定合理性,但是,放任型的故意杀人也有可能被处以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以因逃逸致人死亡进行处罚有可能出现轻纵行为人。而且,《解释》第6条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232条、第234条第2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罪定罪处罚。《解释》第6条规定的情形,应该既包括行为人具有直接故意,也包括具有间接故意。既然《解释》第6条规定将此种具有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情形均独立以故意犯罪处理,那么其他种类的交通中间接故意杀人行为也应当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处理。有鉴于此,故意将被害人放置在危险地点,任其他车辆碾压造成被害人死亡,与《解释》第6条规定相类似,应按照故意杀人罪定罪,并与交通肇事罪进行并罚。另外,实践中行为人如果没有明确的处置行为,其对于被害人的死亡持放任型的故意还是过失是很难判断的。对此,笔者认为,刑法中的这一规定只适用于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跑因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况,不包括因故意(包括间接故意或直接故意)致人死亡的情况。如有学者认为,“这里的致人死亡仅限于过失,如果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已经认识到逃逸后被害人可能或必然因伤无救而死,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而不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罪。”基于此,笔者认为,交通肇事罪的这一加重处罚规定是比较合理的,即如果不能证明行为人存在间接故意杀人的心理,但也难以否定存在这种主观心理,此时说明其主观恶性并不突出,应按照过失犯罪即因逃逸致人死亡进行处罚,因为如果按照单独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而与交通肇事罪进行并罚,显然过于轻缓。

行为人肇事后移动被害人到安全地点后逃逸致人死亡

交通肇事人发现被害人已受伤或者可能受伤,于是将被害人移到路边比较安全的地方,希望其他人看到将其救助,但被害人其后还是因其他车辆出现交通肇事等原因造成事故并死亡。对此,笔者认为,行为人是否承担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责任,要看被害人伤情是否严重。如果被害人受伤较轻,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自主行动,那么交通肇事行为人的行为应当说基本切断了其逃逸与二次事故之间的直接联系,当被害人为了回家或者就医而自行决定沿公路走或者穿越公路时,再次出现交通事故而死亡,此时被害人的死亡就不再与前一次交通事故有紧密联系了,因此行为人不必承担这一致人死亡的责任。如果被害人受伤较重,行为人将被害人放置的位置虽然安全,但由于距离公路较远或者路过行人少,被害人为了尽快获得救助需要移动到公路边等相对危险的位置,在被害人移动时再次出现交通事故致其死亡。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下前一交通肇事人的行为仍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因为行为人虽然将被害人放到不容易受到事故伤害的安全位置,但并未尽到让被害人容易获得救助等消除危险的义务,即此时被害人仍处于较为危险的状况。针对有人提出,根据《解释》第6条规定,上述行为有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与《解释》第6条规定的情况并不相同,该条规定的是行为人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情况。虽然两种情况下,行为人均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但安置的地点和主观故意并不相同。前一种情况中,行为人是为了防止被害人受到二次伤害而将被害人带离,地点一般离事故现场不远,其希望并认为应该有人发现;而后一情况中,行为人并不希望被害人被发现,因而带离地点距离事故现场较远。因此,对两种行为的定性应当不同。

行为人肇事后认为被害人已死并逃逸致人死亡

被害人未死,但行为人认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为了嫁祸他人、逃避责任而故意将被害人放置在容易被其他车辆碾压的位置或者用杂物进行掩盖造成被害人因再次发生交通事故等原因而死亡。对于这种情况,有人认为,被害人死亡并非行为人逃逸所致,而是行为人将被害人故意放置到危险地点或因掩盖行为而造成,因此不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对此,笔者认为,虽然在此情况中,行为人故意放置被害人到危险地点或有掩盖的行为是被害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但实际上,正是由于行为人逃逸致使其没有机会发现被害人仍然活着,其接下来的行为产生了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后果,所以其逃逸行为仍是被害人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仍然可以将此种情况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c50C2pRUgFSAV0.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12月10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0日

相关推荐

  • 事故后逃逸不构成犯罪扣几分

    律师解答 事故后逃逸不构成犯罪扣6分或者12分。 1、造成致人轻伤以上或者死亡的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驾驶证一次记12分。 2、造成致人轻微伤或者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驾驶证一次记6分。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 第八

    2024-12-11 03:44:36
    61 0
  • 造成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怎么扣分

    律师解答 造成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行为人的肇事情形给予相应的扣分。 交通肇事造成他人轻伤以上或者死亡后逃逸,不构成犯罪的,一次记12分;交通肇事造成他人轻微伤或者财产损失后逃逸的,一次记6分。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

    2024-12-11 03:44:36
    107 0
  • 造成事故逃逸后尚不构成犯罪一次记几分

    律师解答 造成事故逃逸后尚不构成犯罪一次记6分或者12分。具体的情况如下: 1、造成致人轻伤以上或者死亡的 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一次记12分。 2、造成了他人财产损失,或者是轻微伤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一次记6分。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

    2024-12-11 03:44:35
    54 0
  • 借款人不还钱怎么办(借款人逃逸处理流程)

    360借条通讯录打谁 360借条是一款专门为用户提供借款服务的手机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借款或借钱。在使用360借条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通讯录查找联系人,以便进行借款或还款操作。但是有些用户可能会疑惑,应该打给通讯录中的哪些人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在使用

    2024-12-11 03:37:16
    75 0
  • 氨逃逸国家标准是多少ppm

    律师解答 脱销氨逃逸的国家标准如下: 1、sncr脱销氨逃逸标准为8mg/m3(10ppm)。 2、scr脱销氨逃逸标准为2.5mg/m3(3ppm)。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标准(含标准样品),是指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 标准包

    2024-12-11 03:33:43
    46 0
  •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刑法规定要判几年?(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刑法规定要判几年?)

    这几天不少网友都在问:肇事逃逸死亡,规定要判?(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刑法规定要判几年?)方面的法律知识,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醉驾逃逸怎么判刑?醉驾撞死人逃逸判刑多久 醉酒驾驶本身就触犯刑法,会按危险驾驶罪进行刑事处罚。如

    2024-12-11 03:31:45
    44 0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