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杏坛”来了“洋夫子”!老外用“滕州话”谈孔子看高考

前言:

此时我们对“新杏坛”大致比较注重,看官们都需要剖析一些“新杏坛”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也在网摘上网罗了一些对于“新杏坛””的相关资讯,希望我们能喜欢,你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尼山脚下、蓼河之畔。2500多年前的一天,孔子带领一群青少年垒土筑坛,并种下杏树。 孔子在这里传道授业,杏坛成为教育光辉的象征。9月27日下午,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高山仰止”——新杏坛·大家讲举行,世界各地的嘉宾齐聚尼山,他们阐发孔子思想的时代价值,推进文明与时偕行,共绘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画卷。

孔子的天下观具有世界意义

韩国国立安东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李润和表示,孔子的天下观具有世界意义,今天应召唤“天下”,赋予其新的意义,作出儒学思考。

据他介绍,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中国的儒家经典和儒学就已经传入朝鲜半岛,并迅速发展,成为韩国主要传统文化之一。

他认为,孔子的天下观已经具备了走向更广阔世界的的意义,同时作为施行仁政的空间,实现了伦理的扩张。秦汉以后,“四方”“四海” “九州” “天下”等就成了中国的概念,“天下”是作为政治实体的中国和作为文化实体的中华为中心设计的理想的世界。儒学重视与现实世界 秩序相关的协调,孔子认为在社会关系中忠实履行各自赋予的职责,是维持社会秩序和协调的核心,他的“共同善”的概念中蕴含着共存共荣的“天下归仁”思想,本质上蕴含着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李润和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思辨和智慧结晶,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李润和教授是韩国著名历史学家,上世纪70年代刚上大学时就接触到了中国历史,从那时起,他逐渐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兴趣。上世纪80年代,为了深入学习中国史,师从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每周听钱穆先生3个小时的课,从那时起他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思想,之后致力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史学史等相关研究,可以说钱穆先生是他在中国文化史研究道路上的重要领路人。

李润和先生著有《中韩近代史学比较研究》《简论钱穆史学》等多部学术著作,他还主持用韩语翻译了《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孔子传》三部关于孔子的著作,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桥梁。自1993年至今,他来山东访学、进行文化交流已有100多次。2023年10月,山东省政府授予他“山东省荣誉公民”称号,这是山东省授予外国人的最高奖项。

治国平天下是读书的理想

美国学者孟巍隆一口流利而准确的汉语,一上台就引发听众的浓厚兴趣。他是山东大学副教授,并担任中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文史哲》国际版执行主编。孟巍隆幽默地说,受同事兼老师——山东大学王学典教授口音的影响,他的普通话也有了浓郁的“滕州味”,引起听众一阵欢笑。孟巍隆家在济南,两个孩子出生在齐鲁大地,为人之父的他对孩子的功课产生了“小焦虑”,于是他常思考,假如孔夫子生活在现代,如何看待高考?孟巍隆认为,多数人上学的目标是考高分当学霸、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这当然没有错,但与孔子心目中的教育目标截然不同。对儒家来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问本身不是目标,胸怀天下,肩负社会责任感才是读书的目的,治国平天下是读书的理想。

从教育方式上看,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孟巍隆说,他从不要求孩子考满分、当学霸。他不关心孩子今天数学课、语文课、外语课学了什么知识,而是问体育玩了什么,美术、地理、历史学了什么。“我希望孩子心怀天下,做一个有道德的好人。只有这样,当孩子长大离开家庭独立生活时,我才能放心。”孟巍隆说。

孟巍隆1977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从小对汉语、中国武术有着浓厚兴趣。大学毕业后,他曾专程到河南少林寺拜师,但没有成功。经朋友介绍,到山东济南学武术。2002年,孟巍隆“弃武从文”,进入山东大学研习古汉语。孟巍隆学的是玄奥艰深的训诂学,可以说从根部了解中国文化,他先后取得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他回到山大执教,并参与和推动《文史哲》杂志的对外传播,为中外人文社科学术界架设沟通对话的桥梁。

“山东主场、全球参与”

除了专家学者,还有很多来自海外的留学生聆听了授课。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迈克尔说,“孔子的学说在世界各地都受到欢迎,儒家文化就像一座连接中国文化与世界的桥梁。”确实,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文明互鉴已经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纽带。孔子文化节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桥梁,对推动全球文明对话、促进文明多样性做出积极贡献。

据活动主办方介绍,本届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参与嘉宾的国家和地区范围大幅扩展,“朋友圈”覆盖全球五大洲,共有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380余位嘉宾汇聚一堂,共襄盛举。这一盛况不仅彰显了孔子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反映了全球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与高度认可。

从境外嘉宾身份的代表性来看,多元性持续增加。邀请的境外嘉宾分别包括国际组织、国际友城、驻华使节代表,境外孔庙、文庙、书院、儒学机构代表,境外孔子后裔,海外华人华侨代表和境外青少年代表,涵盖政府、学术机构、社会组织等不同部门,青少年代表参与的比例有所提高。

从文化节的活动设置来看,国际性板块内容丰富。本届文化节首次举办“‘与朋友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启动“礼乐天下”孔子文化国际传播活动,文化和旅游部将支持山东省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旅游办事处合作,策划开展系列文旅活动;二是开展“我眼中的孔子”全球Z世代图文短视频征集活动,通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平台,面向全球青少年开展孔子形象征集活动;三是组织“孔子家乡 好客山东”海外文旅宣传推介活动,在德国、塞尔维亚、新加坡等多国开展专题推介,联合海外社交媒体,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在国际化进程中,国际孔子文化节注重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文明是流动的,跨越山海与国界,中西方文化共处于人类文明多样性之中,于互动中寻找契合之处。国际孔子文化节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让不同文明在这里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力求“山东主场、全球参与”,共同绘就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新图景。

(记者 张向阳 曲阜报道 摄影 康岩)

本文来自齐鲁壹点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5afB2pUXABQB10.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5年03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03月21日

相关推荐

  • “新杏坛”开讲,刘庆柱、郦波、李润和、孟巍隆、王学典都讲了啥?

    杏坛是孔子当年在孔庙内弦歌讲学、传授知识的教育圣地。在孔子诞辰2575周年之际,中外知名学者再次相聚在孔子故里、尼山脚下,参加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的一项创新活动:“高山仰止”——新杏坛大家讲活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一本印制于1688年的《论语导读》法语原版书籍,

    2025-03-21 23:24:02
    29 0
  • 何以中国|溯师道,明德修身“新杏坛”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记者 张向阳从承载孔子教育思想的图文资料到记录孔门家学的孔府档案,从不同时期的教材、教具、试卷到当代教育人士的教案、信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博物馆内,上万件展品“串”起一幅教师文化长卷,勾勒出教育发展迁。11月28 日,“何以中国弦歌不辍

    2025-03-21 23:21:01
    45 0
  • 对话丨“高山仰止”新杏坛·大家讲曲阜开讲

    视频加载中...大众网见习记者 李鑫鹏 济宁报道9月27日下午,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系列活动“高山仰止”——新杏坛大家讲活动在曲阜举行。活动现场活动围绕“对话孔子 互鉴文明”主题,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

    2025-03-21 23:18:02
    22 0
  • 新杏坛开讲丨孔子哪句话对世界影响最大?郦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月27日下午,本届孔子文化节五项重点活动之一,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高山仰止”新杏坛大家讲在曲阜尼山宾舍举行。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郦波现场授课。课后有记者提问,孔子思想对世界影响最深的是哪句话?郦波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论语》

    2025-03-21 23:15:01
    242 0
  • “新杏坛”开讲,5位学者都讲了啥?

    发掘儒学智慧,回答现代之问“新杏坛”开讲,5位学者都讲了啥?□ 本报记者 赵琳 杨帆杏坛是孔子当年在孔庙内弦歌讲学、传授知识的教育圣地。在孔子诞辰2575周年之际,中外知名学者再次相聚在孔子故里、尼山脚下,参加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的一项创新活动:“高山仰止”——

    2025-03-21 23:12:01
    25 0
  • “高山仰止”——新杏坛·大家讲活动在山东曲阜举办

    极目新闻记者 高东起 朱睿怡 韩婷9月27日,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高山仰止”——新杏坛大家讲活动在山东省曲阜市尼山宾舍举办。本次活动是山东省尼山书院国学公开课的特别课堂,也是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次活动围绕“对话孔子 互鉴文明”这一主题

    2025-03-21 23:09:01
    18 0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