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丨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新华社济南5月29日电 题: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新华社记者贾云鹏

这是时传祥工作时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咱要一人嫌脏,就会千人受脏,咱要一人嫌臭,就会百家闻臭。俺脏脏一人,俺怕脏就得脏一街。”

5月26日,在位于山东省齐河县赵官镇大胡庄的时传祥纪念亭内,77岁的时纯庭饱含深情地向记者回忆起父亲时传祥常挂在嘴边的话。

时传祥,1915年9月出生在大胡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初,他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一名掏粪工,在粪霸手下受尽了压迫与欺凌。

新中国成立后,时传祥进入北京市原崇文区清洁队工作。在此后的十七八年时间里,他无冬无夏,挨家挨户掏粪扫污,几乎没有闲暇时间。

“旧社会不把掏粪工当人看,新中国成立后,他感受到了新社会的好。一冷一暖,巨大的反差让他心灵受到震撼。”齐河县时传祥纪念馆馆长王宗军说。

老北京平房多,四合院里人口密度大,茅坑浅,粪便常溢出来,气味非常难闻。时传祥总是不声不响地找来砖头,把茅坑砌得高一些。哪里该掏粪,不用人来找,他总是主动去。不管坑外多烂、坑底多深,他都想方设法掏干扫净。

时传祥带着对党和人民报恩的朴素感情,苦干加巧干,还进行技术革新,带领大家共同进步,在掏粪工人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被工友们推选为前门粪业工人工会委员兼工会小组长。

当时,北京市人民政府为了体现对清洁工人劳动的尊重,不仅规定他们的工资高于别的行业,还想办法减轻劳动强度,把过去送粪的轱辘车换成汽车。运输工具改善后,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把过去7人一班的大班,改为5人一班的小班。他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掏粪背粪达5吨。管区内的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的环境,而他背粪的右肩常年肿胀,被磨出一层厚厚的老茧。

时传祥干工作从不分分内分外,谁家的墙头倒了,他就主动给砌好,谁家的厕所没有挖坑,他就带上工具给挖好。时间一长,他不仅成了百姓尊敬和信赖的朋友,还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

1956年11月时传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195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时传祥不仅自己一生投身环卫事业,还非常关心环卫事业的后继与发展。在他提议下,自1962年开始,清洁队陆续分来一批初高中毕业生,时传祥担任原崇文区清洁队“青年班”班长,担负起这些年轻人的传帮带任务。他通过言传身教,帮助青年人树立了“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带出了一个思想过硬、业务一流的青年班。

一天背粪八九千斤,走几十里坑坑洼洼的路,因积劳成疾,1975年5月19日,时传祥在北京去世。

在时传祥感召下,他的4个子女全部进入环卫战线工作。他的孙女时新春,也成为时家的第三代环卫工人,继续发扬“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精神。

2009年时传祥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齐河县城管局有一支以时传祥名字命名的“时传祥女子保洁班”,保洁班班长张艳说:“虽然现在环卫工作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时传祥精神永不过时,一直激励着我们要坚守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位于齐河县城东北部的时传祥纪念馆,开馆以来已有四五十万人来此瞻仰学习。齐河还编演了现代京剧《时传祥》,在山东、北京等地演出近百场。当地依托时传祥纪念馆建立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也将于近期对公众开放。

本文来自新华网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uduzhe.cn/fb041B2pVUQFdA1E.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5年02月06日
下一篇 2025年02月06日

相关推荐

  • 女高音歌唱家任桂珍今晨去世,她是引起轰动的第一代“江姐”

    文汇报讯 女高音歌唱家任桂珍于10月10日7点16分在华山医院经抢救无效过世,享年88岁。任桂珍,生于山东临沂,3岁来到济南,16岁踏上南下革命的路。她曾在革大文工团工作,进入上海歌剧院后,在《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红霞》《刘三姐》《洪湖赤卫队》等几十部歌剧中扮演女

    2025-02-06 11:30:02
    28366 0
  • 青岛老人自制地标微景观 7年做出7个

    只要和家人在一起,每天都是团圆节。从劈柴院出来,咱们再去别的地儿转转。作为一个地地道道青岛人,你能数出几处咱岛城的标志性景点呢。下面咱就跟着一位高手,在家里欣赏欣赏这些地标建筑。坐落在五四广场的“五月的风”,高30米,直径27米,重达500多吨,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钢制城市

    2025-02-06 11:27:01
    786 0
  • 两位黄河畔“乡党”的归乡路

    新华社西安6月30日电 题:两位黄河畔“乡党”的归乡路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石志勇、张斌雷武义和李红林结束多年的“漂泊”生活回村了。一个回乡当了村支部书记,忙着给村里第二期移民搬迁新房收尾;一个回家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忙着装潢扩大营业。几百米远的地方,他们

    2025-02-06 11:21:02
    4127 0
  • 一朵白云的初心——记“全国模范检察官”、聊城市东昌府区检察院原副检察长白云

    来源:检察日报一朵白云的初心——记“全国模范检察官”、聊城市东昌府区检察院原副检察长白云白云接受12所大中小学校聘请,担任法治副校长,图为他走进校园普法时受到同学们热烈欢迎。念以新摄骄阳似火,夏树苍翠,记者近日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见到

    2025-02-06 11:18:02
    1035 0
  • 谁不说俺家乡好|五月的风吹麦浪

    文/黄爱玲5月的风让麦穗舒服极了,猛劲地长,沉甸甸的麦穗笑弯了腰,麦浪随风摇曳,就像是舞者,迎风起舞弄清影,饱满的麦穗已呈黄色,一眼望不到边的麦地绿中带黄,过不了多久,就会遍地黄金甲。说起麦田,我小时候还闹了一个笑话,对于出生在城市里的我来说,从小没见过麦田

    2025-02-06 11:15:02
    251 0
  • 慢读时间丨那年,青杏的滋味,到底是酸还是甜?

    17岁的福姑姑两手叉腰,像一位将军,在我们面前来回踱着步。她那双牛眼珠子骨碌骨碌的,看样子再一瞪就掉出来了。“青萍,你不能去!英梅,你也不能去!”英梅先叫起来:“凭嘛呀?”“青萍她娘事多,到时候准埋怨俺带坏她家闺女。英梅你动不动就可着嗓子嚎。”“俺不让俺娘知

    2025-02-06 11:12:02
    124 0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