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眼前朋友们对“俺去啦五月”大约比较关心,朋友们都想要分析一些“俺去啦五月”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同时在网络上汇集了一些有关“俺去啦五月””的相关文章,希望兄弟们能喜欢,朋友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新华社西安6月30日电 题:两位黄河畔“乡党”的归乡路
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石志勇、张斌
雷武义和李红林结束多年的“漂泊”生活回村了。一个回乡当了村支部书记,忙着给村里第二期移民搬迁新房收尾;一个回家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忙着装潢扩大营业。几百米远的地方,他们祖祖辈辈居住过的老村子正被逐步拆除,不久将消失。
雷武义和李红林家住陕西省合阳县百良镇岔峪村。这个黄河畔的村子原本不是在原址就地安置,而是因为贫穷并日渐没落,作为脱贫攻坚帮扶对象要搬迁到几十公里外。
相传,村子有20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人口超过3000人,如今只有316人。村南,一座形似驼峰的山丘蜿蜒矗立;村东,浩渺的黄河奔腾不止。
“交通不便,还常年受地质灾害困扰。”雷武义说。“前些年,村里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尽管依山傍河,景色绝佳,可日子像死水,穷怕了,村民迫于生计‘出逃’,村子也就逐渐萧条了。”
“俺从15岁就开始外出打工,在银川开过火锅店,在合阳县城里搞过装修,还在外面买了房子,没想着要回来。”38岁的李红林感慨地说。
2016年,转机来了。岔峪村被列为合阳县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村子开始就地安置搬迁,村民告别老屋,迎来宽敞明亮的新居。年底,为了庆祝在老宅里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岔峪村家家户户挂起了多年未亮的灯笼,鞭炮声响了好几天,年货都买得比往年多些。“村里还给家家户户拍了照片,留作纪念。”雷武义说。
眼下,新村一期29户已乔迁,二期46户也已基本完工。一座座白墙灰瓦的新屋代替了土房,家家户户门前整洁、屋内装饰一新。村口,由西安美术学院两位学生绘制的“漂河灯”墙绘,俨然是岔峪村新生活的写照,点点河灯正重新照亮岔峪村的未来。
更让村民欣喜的是,即将于今年8月全线贯通的陕西“一号公路”沿黄公路修到了村口,不远处一个大型服务区也正在建设。“俺们岔峪村终于跟外边接上线了,不仅村里人外出方便了,外面的游客也能直接开车进村了。”雷武义说。
看着日新月异的村子,曾举家离开的李红林又一次“变了心”。今年3月,他回到村里,办起了“徐水人家”农家乐,成了一名返乡创业的“城归”。“上下两层一共120多平方米,一层有3个包间加大厅,二层是住宿,除去政府补贴,俺只花了5万多元就建起来了。”李红林高兴地说,“今年5月份试营业,每天都有一二十位游客,能挣五六百元。”
作为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人到中年的雷武义去年3月率先回村并当起了村支书,挑起村里发展的担子。“以前俺村里没啥发展前途,现在好了,俺手里也有些积蓄,就想着回村做点实事,带村民一起脱贫致富。”雷武义拿出手机说:“你看,俺村的微信群聊里,60多个在外打工的村民都惦记着沿黄公路啥时候通车,想回来发展办实业。”
在开会讨论了多次后,种惯了玉米、小麦的岔峪村也有了自己的第一个“三年规划”:一是调整种植结构,在沟坡地,种上收益更高的花椒、油用牡丹,在平台地种上草莓、樱桃,开采摘园;二是发展农家乐,用土锅、土灶、土风情,家乡、家味、家感觉吸引游客;三是发展黄河漂流项目,复建村里的抗战炮台等旅游景点。
“我们要做别人没有的!”岔峪村所在的百良镇党委书记王耀龙说,“镇里多次组织村民去袁家村等成熟景点学习经验,进行专项培训,还正在研发属于岔峪村的地道美食。村里发展了,25户贫困户的脱贫就不成问题。”
再过一阵,就是岔峪村一年一度放河灯的日子,李红林的农家乐装修进度明显加快,雷武义又忙着帮贫困户联系贴息贷款和灯节的张罗工作。李红林自信满满地说:“到时候村里肯定会来很多游客,这次要让他们在俺这里吃得开心、玩得舒心,把岔峪村的品牌打出去。”
本文来自新华网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uduzhe.cn/fb841B2pVUQFdA1Y.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