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生态链企业「Yeelight易来」完成3亿元E轮融资。自2012年成立,易来已完成7轮融资,小米集团和顺为资本在2013年和2018年先后进入。
易来是一家垂直于无线照明领域的新型企业,全球累计出货量超过5000万件。公司拥有完整的智能照明产品线,覆盖家居照明、商业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及整体交付方案。
LED技术的成熟,快速推进行业向智能照明发展。目前在国内照明行业分为国际品牌、国内传统品牌和新型照明品牌三阵营,在2020年申港证券的全品牌统计中,欧普、Yeelight、雷士受欢迎度居前三,分别为50%、43.2%和40.9%。
在传统照明主导市场的环境下,易来撕开了无线智能照明的口子,并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此,创始人姜兆宁感到欣慰又备受鼓舞,“成熟的赛道依然有待发掘的机会点。”
姜兆宁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分享过其创业的经历和思考,为此我们梳理了易来在崛起过程中关于赛道选择、产品打造,行业发展趋势等内容,倾听姜总的见解。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01
从“势”“外”“内”
选择适合的赛道
我和我的合伙人刘达平,曾经是朗讯科技的工程师,依托我们的技术背景,最初创业的时候,我们想做B2B的服务,就是把技术和服务打包卖给传统企业,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问题。
但是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B2B服务是很“吃”商务关系的,没有活跃的商务关系,要活下去是很难的。同时,整个业务又是持续烧钱的过程,我们当时也不懂怎么融资,所以业务做的很艰辛。
重新梳理创业逻辑的时候,我们转换了思路,既然我们是在青岛,那么,青岛有哪些优势?有哪些是我们可以依托和利用的?
众所周知,青岛有海尔、海信等大型消费电子企业,智能硬件开发资源夯实。同时,我们又是做硬件出身,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所以转换思路后,我们有了新的想法,能不能做一个硬件,将物联网能力“产品化”,卖给更多的消费者。
当时,用手机或者网页控制LED开关很风靡,我们在想能不能将它产品化,再扩充一点,能不能将更多的照明硬件与手机相关联。
在发现这个机会之后,我们还对智能照明行业的前景做了几个方面的分析:
第一,看市场趋势。当时,把WIFI装到LED里面的成本大概是80-100元,是比较昂贵的,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渗透率的加快,智能化是未来的趋势。这一点不光是在灯上,各行各业都是,只不过我们当时把落脚点放在了灯上。
第二,看外部环境。在全球照明市场,80%的灯都是由中国制造的,说明我们有丰富的供应链资源;此外,照明市场高度分散,大家的利润都不高,没有兴趣把更多的资源放在研发上。
第三,看团队优势。照明当时算比较传统的行业,技术水平较低,我们团队在技术上具有相对优势,这一点远超传统制造企业。
此外,传统照明企业在产品SKU上已经很丰富了,如果在单个吊灯上,我们再去和巨头拼性能,其实是件不太合算的事情,用户不会因为亮个零点几度而去选择我的灯。
我们当时就在想,除了比拼性能,我们能在哪些方面比他们更有竞争力?答案就是“体验”。
现在的家居以产品分类,有洗碗机、扫地机、空调、冰箱等等;如果按照体验来分,就有温湿度、光环绕、影音环境等。
如果我们只做灯,上限是非常低的,因为不可能把灯做出“花”来。但是,如果我们做光环境,上限就非常高了,个人在晚上六七个小时都是要使用光的,酒店要有会议的光、迎宾的光、睡觉的光等等。
所以,我们确定了做光环境这个垂直领域,并且提供全场景的解决方案。回到我们最初选择赛道时的思考,第一看市场发展趋势,第二看外部有什么,第三看自己能做什么。
02
用小企业的优势
与巨头错位竞争
确定了赛道,接下来就是打造产品,既然选择了有巨头的成熟市场,我们的产品就要更有策略,不能蛮干。
第一,做与巨头有差异化的产品。比如飞利浦有一款Hue产品,它的设计思路是,每个家庭都应该有150个飞利浦智能灯泡,通过控制这150个灯泡来控制整体环境。
但是这样带来2个问题,首先,150个灯泡需要一个至少100多个节点的网关,体验成本非常高;其次,飞利浦是国际型的公司,150个灯泡的场景根本不适合中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找准被巨头忽视的“中国式灯泡”,做了一款智能灯具,定价249元人民币,在2012年就卖爆了。
第二,打造极致的产品体验。产品,不一定是决定公司生死的关键环节,但却是你唯一可控的环节。
我们要珍惜用户尝试你产品的机会,从用户的角度,给足产品的体验。不然你失去的不是一个用户,而是后面的千千万万个。
易来做过一款吸顶灯,直径32厘米,众筹价格379元,比同尺寸非吸顶灯贵了一倍。但它在国内销售的非常好,因为它从用户角度,提供较好的产品体验。
过去很多厂家做吸顶灯都是从“销售”角度出发,一方面降成本,另一方面做得特别浮夸、特别大,这样在线下摆着显得值钱,好卖。但这样的灯是“第一眼美女”,照明质量一般,不均匀、不密封、不考究。
而我们的灯,用户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使用时,能体会到它的妙处。别家的灯都想做得更亮,我们是除了让它亮,还能让它暗,过去到了晚上,突然开灯都会把人的眼闪一下,有时还会把孩子吓醒。
易来灯的妙处是,能让你睡觉时像在月亮底下一样,不被光刺激到,又能大致看清障碍物。
第三,以开放、投资的心态持续创新。现在依靠一款爆品吃老底的情况已经不可能了,大多数情况下,你的一款创新产品出来,最多6个月,市场上就会有一模一样的产品。
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的解决方法是,一定要保持持续创新的心态,哪怕只有6个月,也要持续不断的去迭代完善这款产品,让它在市场上也一直成长。
在持续创新的过程中,有两点非常重要。
开放的心态:鼓励团队成员去论坛、展会等平台上交流学习,形成对创新的敏锐意识,全员有开放创新的心态,管理层积极主动走出去。
工程师文化氛围:工程师团队是我们创新创造的灵魂,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给他们自由创造的空间,一定程度上管理团队来承担创新失败的结果。
产品打造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过程,我说的这三点肯定是不全面的,但所有的方法论其实都需要人来学习和执行,人才也是创业公司绕不开的命题。
03
志同道合是比钱
更重要的凝聚力
创业公司和大公司比拼人才吸引力,是世界性难题,事实上,仅仅在愿景高度上,绝大多数公司都根本没法和巨头竞争。
我们公司在青岛,但我们很多同事还是会不断接到全国各地的猎头电话。高端人才是全国的一盘棋,阿里、腾讯也喜欢,我们如果单独谈钱,根本没戏。
我能做的,就是说清楚公司要做的事情,未来10年内,只做光环境,为全世界人送去好光。然后天真而浪漫的相信,有些人愿意同我们一起,心怀这个美好的梦想,为这个未来而努力。
面试新同事时,我一定会带他看我们搜集来的产品、技术和demo,给他讲我们实现愿景的路径规划,看他会不会兴奋。
如果兴奋,哪怕技术差一点、资历差一些,我也知道这是我们要找的人。因为这一行竞争惨烈、山寨横行,公司又在青岛,如果我们的初心不能让你激动,你以后真的很容易被困难打倒。
即使做一款简单的小夜灯,他也要知道公司不是在做小生意;小夜灯是年底奖金的一部分,更是改变光环境的一部分;灯具销量做到天猫榜单前位,这是小兴奋,更让人激动的是实现一个个拆解目标,一步步逼近最终目标。
事实证明,大家是享受这个奋斗过程的。至少,在青岛这个创业的不毛之地,团队从2个人现在发展到500个人。
人才招揽来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团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抱怨、不后悔。
前几年,我在知乎就看到年轻人感叹机会窗口越来越小,不知道怎么实现“一个亿的小目标”。
但其实,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宿命,也有每代人的机会。
当90后、00后感叹自己没有80后的机会时,他们可能忘了,自己拥有无价的青春和让我们羡慕的精力。属于他们时代的机会,80后是看不懂,更抢不走的。
所谓的成功方法论很难复制,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某个人成功了,所以他说什么都对。但是要说这些年我自己学到的,就是两点:不怨、不悔。
一是不抱怨、二是不后悔,能做到的人不多。做到了,你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做重要的事。
年轻时,我有过很多浪漫甚至狂野的想法。比如2007年,我一直在想建立一个“Global Projection System”,通过遍布全球的大型弹簧,结合大型计算机系统,将坐在胶囊里面的人,通过接力方式,弹射到想去的地方,在下个弹簧节点还可以进行能量回收。当初,我一直认为这是个宏伟的绝佳项目。
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一直没找到认同这个宏伟idea的人,和我一起执行。所以,项目就没办法实现一个基本的演示系统,也就没人相信能做成,也就不会开始。
显然,开始不了的项目,是无法成为绝佳idea的。
赛道、产品、人才等是围绕公司经营恒久的命题,创业公司在资金、技术、入场时间等方面均不占优势,但所有的巨头不都是从创业推翻市场到积累优势,起来的吗?
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深入用户视角,不断做出革新市场的产品,沿着企业成长的轨迹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这不仅是用户的期望,更是中国商业崛起的希望!
参考资料:
混沌学园:“一个灯泡”卖了3000万台,卖到100多个国家:决定你生死的,才是核心
申港证券:智能照明快速发展下各品牌加速布局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461AgQ8UABQDVRb.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